梨業山情

梨業山情

  • 梨產業傳奇

  • 梨產業文化

  • 梨文化館

梨產業傳奇

高接梨之父

民國62年左右,台中縣東勢鎮中科國小有位退休的張榕生老師,他所帶領的產銷班發明了獨步全世界的"高接梨"技術。短短幾年內,把橫山梨樹變成了培育日本梨的"奶媽",它的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養分,直接供應寄接在橫山梨樹上的日本豐水梨、新興梨或幸水梨等品種,因此一樣的果實,售價卻差了好幾倍。只因為日本梨的果肉較為細緻。

但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們無私的奉獻,將這項發明與台灣的果農一起共享,不僅造福鄉里,更促進了台灣梨產業的繁榮。實在是功不可沒。

在成功背後的無名英雄
  • 中興大學教授:翁慎微
  • 中興大學教授:倪正柱
  • 中興大學教授:羅時晟
  • 中區農業改良場技正:林嘉興

梨產業文化

梨的由來

高接梨的創始人-張榕生先生,自民國57年開始,潛心研究果樹栽培方法之改良,民國69年運用產期調節之方法,使橫山梨提早三個月開花結果(稱為冬梨),但果粒小,品質、風味較差,無法與梨山地區生產的溫帶梨競爭,亟需改善,由於張榕生先生曾經在梨山地區租園經營,加上平日勤讀中、日園藝書籍、雜誌,觸發靈感,利用梨山地區新世紀梨穗,高接到平地橫山梨樹上,經過一連串的試驗,成功創出北半球最早的梨----高接梨。

梨的分佈
梨的生產過程
梨的種類

新世紀梨:果皮為青色皮,經過遮光套袋後,果皮轉為白色、果形扁圓、果肉細脆、果汁多、糖度在10~11度間,產期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。

豐水梨:果皮為青褐色,經套袋後為黃色,果形呈長圓、果點細、果肉細緻、清脆多汁、味甜、糖度在10.5~13度之間。產期在6月上旬至9月上旬。

幸水梨:果皮為赤褐色,套袋後呈黃、果形呈正圓形、果頂凹下且深度,果點稍粗、果肉細緻、多汁、味甜、品質甚佳,糖度在11~13度。產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。

新興梨:果皮為青褐色,套袋後呈黃色、果形較大、呈長圓形,果點粗、果肉細、但石細胞較多、多汁、清脆、糖度為10~13度。產期較晚,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。

梨文化館

建築外觀

梨文化館是中嵙梨鄉的第一景,展現梨鄉文化與梨的產業傳奇。在滿山梨園間,素雅的白粉牆隨著坡地緩起,屋外還有處風情閒散的賞景平台,梨的故事盡在其中。

文化館的外觀採「有機建築」手法,取於在地石材、紅磚、白粉牆、鋼及木構,巧妙的崁在坡地上,與大自然融為一體;建築材質的多元運用,且不浪費資源的作法,也展現了東勢客家族群儉僕的印象。

梨文化館的建築風格,其實正展現「大地即博物館」的概念;外型典雅質樸,卻又不失現代風格,周邊環繞著梨田與步道,梨田之旅就在此美妙展開。

建議必覽的景點,是館後方的一株「神樹」,這是第一棵高接梨嫁接的母樹,地方人認為「吃果子拜樹頭」,這棵讓橫山梨變身為高接梨的「希望之樹」,樹齡約45年。



館內設施

梨文化館是棟兩層樓的建築,一樓是高接梨的生產過程及相關農具特展,最具特色的是高接梨研發團隊18人的故事,在這裡,必得認識的人物是「高接梨之父」張榕生。從一樓往二樓的壁面,巨幅圖片裡的主角,正是張榕生。

二樓一樣以圖文展現高接梨如何調節產期及梨的生產過程、梨的種類,中央展示的是各種樹身、樹形與器具。

由二樓轉出下樓,陽光灑向白粉牆,炙烈得幾乎讓人睜不開眼;從這裡可通往「竹取霧雨」步道,走出文化館,就能立即進入梨田美景。



展示內容

1974年張榕生在田間試接,1976年由12個班員開始試接運作,果實採收期比梨山還早三個月,「新興產業」高接梨誕生;這也是文化館入門的主軸概念。

高接梨的生產,嫁接約25到30天開花,農曆春節期間山區一片花海,美景最是新奇美妙;接著是疏果、套袋,豐水梨約留2至3粒、新興梨約3至4粒;果粒約姆指大時,開始套袋,果袋分為四層、三層、二層及一層袋。

高接梨從5月底開始採收,也是北半球最早採收的梨。 展示館二樓訴說的是高接梨的四季,「春花秋果」是滋味最甜的正頭梨,「秋花春果」是慢熟的倒頭梨,「冬花夏果」則是早熟的「不知春」,調節產期後,品果期當然也隨之延長。



高接梨的小檔案

英文名:Pear,薔薇科。

孕母梨:橫山梨。

寄生生產梨:豐水梨、幸水梨、新興梨、新世紀、福壽梨、秋水梨、蜜雪梨。

產期:橫山梨(母株)約8到9月底。

高接梨:採收期約從5到7月底。

面積:全台橫山梨栽培面積約5500公頃,生產高接梨面積4500公頃 ,年產值約台幣30億元;東勢生產面積為1442公頃,佔全台第 一位。